查看原文
其他

成年人无法解决的焦虑,北京这所学校的小学生已经有了答案

星图 爸爸真棒 2021-04-08


前不久,在国际化学校读三年级的女儿哭丧着脸回到家,“妈妈,我们又要写中文作文了。”然后抛给我这样一张图:

老师要求给这几幅图画上结局,并且讲一个故事。“可是,这图一点都没意思,我不知道写什么。而且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呢?”女儿很困扰。 

中文学习,一直是双语教育中的难点——传统的中文教学沿用以课本为主、读课文、强调字词句理解、时不时来一篇命题作文的做法,不免枯燥;与更生动有趣的英文课两相对比,孩子内心的天平很容易就有了倾斜。

很多双语学校,都在对此进行创新。而走在最前面的,我们曾经报道过的北京市朝阳区赫德双语学校(←点击蓝字可直接阅读)一定是其中之一,他们独创的“中文全课程”是我们所见的对传统中文教学困局的最创新、有力、扎实的突破方案。

▲北京市朝阳区赫德双语学校(以下简称北京赫德)

之前的文章刊出后,很多读者都很好奇:

“全课程”是如何开展的?

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变化?

2018年最后一周,笔者回访了北京赫德,体验了一整天的中文“全课程”,采访了两位校长,发现全课程背后的育人理念可能才是赫德真正的“秘密武器”。

常丽华

北京赫德校长。常校长有“中国雷夫”的美誉,是全课程教材的主编,2017年度全人教育提名奖获得者,曾任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课程院院长。

杨玉翠

北京赫德常务副校长。著名数学特级老师,原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校务委员、年级主任。主导创新的数学全课程教学理念与数学教学模式。

探校当天,恰逢北京赫德以“冲寂自妍——梅”为主题的中国文化周。在这一周,不同年级的学生围绕“梅花”主题,开展了丰富的课程。

笔者走进的是常丽华校长所上的三年级的“生日课”,她是北京民办双语学校中,极少数还奋战在第一线、每天为孩子上课的校长。作为全课程的缔造人之一,让我看到了全课程的精髓。

给孩子们上堂“生日课”

看全课程妙处在哪里?

一进教室,常校长就亲热地把小寿星小Y搂在怀里说,“今天,让我们像夏洛一样,一起为小Y织一张网。”她特地为小Y制作了PPT,封面是一簇梅花——恰合本周的主题。笔者非常好奇,梅花和夏洛的网怎么和生日结合在一起?

首先,常校长放了许多小Y从小到大的照片,最后落在了一句话上“亲爱的小Y,你是谁?”小朋友们七嘴八舌地说,“像含苞待放的梅花!”“她就是她自己!”

我是谁?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。”常校长说。

随后,她放出一首诗,“这是我们今天送给小Y的生日诗《腊梅》,从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小Y?”

 “谦让!(从哪里看出来的?)‘不肯皎然争腊雪’。”“坚强!我从‘只将孤艳付幽香’看出来的。”孩子们纷纷自信而投入地表达着自己的看法。

我很惊讶,这群三年级的孩子,诗歌读了一遍,就能大体理解诗意并且能提取其中的信息。接着,常校长进行了更深入的引导:“仅仅是谦让和坚强吗?我们一起进入诗歌深处,看看里面到底藏着一个怎样的小Y。” 

十几分钟的朗读和讨论后,孩子们慢慢懂得了腊梅带给冬天的温暖,以及“只将孤艳付幽香”的高贵。

常校长对小Y,也对所有的孩子说:“一个人的清香,是在寒冷的天气中,才能散发出来的。腊梅的温暖和高贵,就是小Y的温暖和高贵。希望小Y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境况,永远保持你的高贵,带给世界以温暖。”

原来,小Y喜欢艺术,在这个浮躁的时代,高贵尤为重要。全课程的课堂,就是这样从孩子的成长出发,塑造着孩子的人格,涵养着孩子的精神。这样的课堂,带给所有孩子的,不仅仅是一首诗,也不仅仅是对同伴的祝福,还有是思维的提升。

“最后,请大家为小Y献上你的祝福,让你来成为她的夏洛,为她织一张网。”下课前,常校长给孩子们布置了写作任务——用诗句和图画制作一张给小Y的生日卡片。

一堂简单的生日课,就这样充满了教育的匠心。每个过生日的孩子,会永远记住这堂只属于他的课。

而从这堂课上,我们窥得“全课程”的一斑。作为突破者,“全课程”解决了传统语文与各学科的割裂,与“人”的割裂,与生活的割裂。

妙处之一

解决学科之间的割裂

传统语文教材,主题之间割裂,学科之间相互孤立,导致了知识的严重碎片化。

而所谓的“全课程”,是融合了国外先进的小学课程体系比如IB体系的PYP、英国IPC课程结构,基于 “大主题+跨学科”的教学方式,将散碎的国内小学课系统整合成一个全新的课程。

“在赫德,没有课程以外的活动。孩子们用多种方式在同一个主题下学习,这些活动是学习,也是课程本身。”

全课程“大主题+跨学科”的教学方式,把中文课和其他学科有机融合在一起,让学科学习不再互相割裂;而在同一个大主题下,相关学科知识彼此支撑与链接,帮助学生形成浑然一体的知识背景。

比如这一周的主题是“梅花”,所有的课程设置都将围绕梅花展开:生日课上用《腊梅》为过生日的小朋友送上高洁的祝福;晨诵课上,学生们吟诵《寒夜》、《探梅》等经典梅花诗词;还有有梅花综合课程,制作梅花伞、梅花灯、梅花糕等……这样,诗歌、美术、生物、历史等各个学科的知识,就彼此融会贯通,也更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。

妙处之二

解决教育与人的割裂

传统语文的另一大问题过于注重知识学习,忽略了价值观的塑造和人格的养成。而以语文为载体的 “全课程”从培养学生宽广人文素养目标出发,引导孩子认识自我、认识自然、认识世界,从而建立“自我与世界”的正确关系。

成人之后的许多内心焦虑就是源于无法和自己好好相处、无法接纳自己,而在赫德,每个大主题下,孩子们的学习都是从“我”开始,继而进入自然与社会,最终又回到“我”。

其中,“自我认识”是基础,像生日课上,常校长引导孩子们思考“我是谁”,思考大自然中的“腊梅”和我的关联,用“夏洛”织网引出生命的意义,都是在引导孩子形成基本的自我认知。

赫德每个年级大主题的开篇,都会设计“自我认知”相关的主题。

各个年龄的侧重点又有不同:

  • 一年级的自我认知在于“理解自己的身体、情绪,并完全地接纳自己”;

  • 二年级强调“多种角度看自己,理解不同的人眼中的自己为什么不同,以及怎么才是做最好的自己”;

  • 三年级则是强调对“我的变化”的认知,探索这个阶段“我”和世界的变化,追溯我的家族,我的由来,以及我会走到哪里去;

  • 四年级自我意识越来越强,全课程会通过《英雄的旅程》这样的主题,帮助四年级的孩子更好的理解自己。同时,通过《绿野仙踪》等整本书的阅读,引导孩子去理解一个人成为自己的英雄所必经的旅程是什么样子的。

▲《夏洛的网》剧演。每学期期末,北京赫德的孩子们都会精心编排戏剧,不仅学习故事,还会经过角色竞选、戏剧排练和演出将故事内化到孩子的生命体验中

以二年级为例,

看看“自我认知”是怎么进行的?

以二年级为例,就是通过一系列文本学习,和“我眼中的自己”、“朋友眼中的我”、“老师眼中的我”、“家长眼中的我”和“我的自画像”等关于“我”的创意活动和调查研究,形成对自我的客观评价,发现自身的长处和优势,接纳自己,喜欢自己:

▼我眼中的自己,认识到自己的独一无二,和别人的不同:

▼通过采访父母、老师、朋友,听听他人对自己的客观评价:

▼通过学习瑞士著名画家保罗·克利的作品《自画像》,一方面对自己的内心进行挖掘和探索,一方面将所学的线条及色彩理论运用至作品中:

▼用写作表达“我有能力成为最好的自己”:

▼结课表演,孩子们用演讲的形式向来宾介绍自己的学习成果:

▼单元课结束后,关于“我”的探索不会停止:

妙处之三

解决与真实生活的割裂

赫德的全课程,解决的第三个问题,就是课程与现实生活的割裂的问题

杨玉翠校长是数学特级教师,是数学全课程的领衔者,她认为“数学首要的就是要有用、有趣,要基于解决人的真实问题的需要,培养思维能力。”

赫德的数学从来不是枯燥的做题,而是和生活紧密相关,学生学习之后,能马上用到现实生活中去;老师也不会将答案放到学生面前,而是引导他们自己探索推理归纳总结,得到结论,这中间所累积的思想方法,就是 “数学精神”。

比如,为了让四年级的学生学习统计知识,老师们设计了一个真实的任务:每年赫德的期末戏剧演出,老师都要准备水果等茶点,这次任务分配给了四年级的孩子——一周之内调查统计出全校学生喜欢吃什么水果,方便餐厅准备。

接到任务后,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,一步步自己去解决问题。

分析问题

一周之内要完成从学前班到四年级的调查,怎么做到?学生们商量下来只能分组进行,不同组别的同学进入不同年级的教室搜集数据。

数据汇总

分组调查来的数据怎么汇总?怎么分析哪种水果最多?学生们讨论下来决定采取表格的形式。统计表和统计图用哪种比较合适?最后学生们决定用条形统计图,喜欢哪种水果更多只要看哪一条最高就行。

解决问题

将得到的结论告知餐厅,真正解决期末大剧期间,学生的茶点问题。

整个过程中,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统计的知识,还经历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,从搜集数据、整理数据,再到分析数据、解决问题。同时,培养了他们团队合作的能力。

“全课程”的背后

是培养孩子的中国灵魂

学中文,重要的不仅是把课业学好,更是要掌握中国文化的精髓,拥有“中国灵魂”,这对以后要去海外求学的孩子更是格外重要。

我们经过探访发现,培养孩子的“中国灵魂”,正是北京赫德的全课程背后的灵魂。

以梅花周为例,就是让中国文化的呈现摆脱枯燥单一的面貌,变得更立体,让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能接受和理解:

预备班的小朋友用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方式和吹画点印的方式,合作完成了美术创意的吹墨梅花图、九九梅花消寒图、水墨白梅、手工梅花树。

一到四年级学生领会文化之梅和人格之梅,创作了五彩纷呈的梅花扇、梅花灯、梅花伞,捏“梅”糕,唱“梅”韵……三年级的孩子还学了刺绣,四年级的孩子们逛了故宫。

最有趣的是“写梅字”,每个孩子把自己最爱的梅花精神写在灯笼或伞上,“生生不息之梅”、“自由之梅”、“清丽之梅”……梅花背后所蕴含的“中国精神”,就这样种在了孩子心间。

在梅花周最后一天的结课演出中,所有的孩子们穿起传统服装,吟诵一周以来学到的关于梅花的诗歌,辅以歌舞乐器,唱出《梅花引》,用传统乐器演奏《梅花三弄》。

而接下来的春天,学生还将去欣赏真正的梅花。“梅花”是北京赫德四季课程的一部分,每到一个季节,就顺应该季节的特点进行学习:在春天里播种、秋天里收获、夏天里赏荷、冬天里咏梅,每个季节都有顺应时节的课程。

还有一年级的说唱唐诗,二年级的跟着唐诗去旅行,三、四年级的24节气古诗词之旅,最后到五年级的经典古文学习。这样的浸润之下,孩子们理解、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,最终内化成自己生命的底色,形成“中国灵魂”。

当天最感动笔者的一个小细节是,在制作梅花伞和梅花灯时,不知谁无意中起了一句诗“梅雪争春未肯降……”,整间教室的孩子都三三两两齐声应和起来,他们一边继续画画,一边自然地吟诵出这首经典的《雪梅》。

后记: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


最后,笔者还想提一下赫德独创的“生命奖”,传统的发奖会比较聚焦学科的成绩,奖状的颁发也是在给孩子贴标签。而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,他们应该知道每一个“自我”都不一样,都需要被赞赏。

所以我们在“生命奖”中看到了——“彩虹色的花”奖,获奖的小学生十分善良,热爱帮助别人;“田鼠阿佛”奖,获奖者特别阳光,就像绘本里的阿佛收集各种阳光的颜色……

独一无二的“生命奖” 表彰每一个孩子的“独一无二”,不做比较,只聚焦生命本身。全课程的创新固然值得关注,而背后的关注每个个体的教育,可能才是赫德真正的教育密码。

▲这就是赫德给孩子颁发的“生命奖”

北京赫德的探校报告


创建时间:2017年9月

接受年龄:5-10周岁

年级包括:小学阶段各年级

学校类型:全日制民办学校

校园面积:近3万平方米

学费:228,000元/年

其他费用:校车费、校服费、餐费

主要教学语言:中文、英文

平均班级人数:25人

师生平均比率:1:7

学校上课时间:8:15-15:45;课外活动时间:15:45-16:45

课程体系:遵循国家课程标准,借鉴国际教育精华,独一无二的跨学科整合双语课程体系

小学特色课程:

  • 浸润式的国际化双语课程:赫德学校小学阶段的英文教育,借鉴英国国家课程大纲和学习目标,以全时空、全方位、全身心、全学科的浸润式的语言学习方法培养孩子类母语的英语素养。采用大主题融合和体裁为基础的教学模式,以孩子为中心,利用丰富的读本,并力求与中文课程科学合理搭配。音乐、艺术、科学、体育、设计思维及信息技术等课程充分融入国际化教育元素,为孩子提供新鲜而独特的学习体验。

  • 中文全课程:“全人”培养放在首位。“全人”是指:人格健全,心理健康,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,既深深认同中国传统文化,又具有开放大气的国际视野。“全课程”采用“大主题+跨学科+项目制”。遵循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,“全课程”开发了指向经典诵读的“晨诵课程”、指向综合素养的“教育戏剧”课程、指向体验学习的“仪式课程”“生日课程”、指向海量阅读的“整本书共读课程”、指向跨学科整合以及项目学习的“全课程读本”

  • 设计思维:从小学预备班到中学高年级,赫德为学生们提供系统性的设计思维课程。教师们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培养目标,结合科学、艺术、计算机等学科的课程内容,通过项目制学习的方式,带领学生进行每周的设计思维课堂训练。

  • 体育课程:赫德学校体育教育的独特之处,在于在体育课程中加入了三项专业级别的特色体育课程:网球、足球以及高尔夫。这三项课程均由具有专业资质的老师及教练进行教授。此外,游泳和团队运动项目也都是由赫德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专业指导。赫德的体育课后课包括棒球、羽毛球、体能训练、躲避球、橄榄球等。

拓展课程:大提琴、小提琴、扬琴、钢琴、架子鼓、尤克里里、服装设计、建筑设计、国画、纸艺、国际象棋、合唱团、街舞、芭蕾舞、软笔和硬笔书法、、棒球、游泳、高尔夫、网球、体能、科学、编程、3D打印、机器人等二十余种。

学校设施:1栋教学楼、1个游泳馆、1个防霾气膜体育馆、2个篮球场、1个足球场、1个高尔夫球场和2个网球场。其中,普通教室共24个,功能教室共13个,此外还设有双语图书馆、剧场等

开放日信息

北京赫德双语学校家长见面会即将举行

2019年1月12日上午9:30-12:00

👇感兴趣的家长请扫码报名👇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